当前位置:首页>公司资讯

我知道的中频电炉和高频炉历史

时间:2023-10-07   访问量:2491

我与感应加热的历史

    感应加热设备的生产是个小行业,个人估计目前国内市场的中高频设备年销售额约为20亿元人民币。30年弹指一挥间,回首过去,那些风风雨雨、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仿佛就在眼前,总会引起自己太多的感慨......

    1981年,刚出校门、年少轻狂、不谙世事、懵懵懂懂的我,走进了辽宁电子设备厂----这个中国感应加热设备起源的地方,那时,高频设备来到中国才二十多年,而中频设备在中国生产刚刚十年,辽宁电子设备厂当时在感应设备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始终超过80%,苏联援建的历史;厂区巨大的占地面积;1000多人的规模;众多高水平的工程师;可谓空前绝后
    
那时,中国感应加热技术的精英,除了少数分布在各地学校或科研单位工作的大师级人物之外,大部分都集中在辽宁电子设备厂。甚至很长一段,在车间劳动的,都有很多工程师,常年加班大量生产,产品遍布全世界,因此,所在地铁岭也一度被称为:感应加热之乡
    
回顾一下他们的名字吧,以下名字是我认识或听说的,在感应加热技术上、在国内或一定地域范围内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由于个人交际范围有限,多年后的回忆肯定有很多遗漏,顺序随意写出,无意排名技术的第一或第二,他们都是最好的!      
    
他们是:钟瑞彰,潘天明,汪生,汤景明,吴士毅,陈新模,李德山,王兆祥,夏越良,高景芝,曹维第,王忠元,付立功,高尚久,马志范,吕继东,钱士龙,李宝昌,高志,姚忠民……

是他们,成就了中国最初的感应加热事业,历史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巨大贡献,向他们致敬!
    
随着1995年辽宁电子设备厂的破产,感应巨人消失了,后来,几乎国内各地都留下了辽宁电子设备厂人的影子,他们推动感应加热设备行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当年<石家庄日报>用整整一个版面的篇幅,报道来自辽宁电子设备厂的陈新模填补石家庄感应加热空白取得的巨大成就;
    
如今的保定同行,一说起来自辽宁电子设备厂的夏越良,马上就会说:&rdquo;没有老夏,绝对不会有保定如今的高频行业地位.&rdquo;
    
一些相关配套公司,当有出口任务时,很多人首先想请辽宁电子设备厂的高志去帮忙,因为他不但对感应加热技术精通,对相关配套设备技术也熟悉的出人意料.
    
感应加热技术发展至今,始终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几十年过去,上面提到的还有更多没有提到的技术精英们,几乎所有人都吃过太多苦,受过太多委屈,有些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也有些人的回报少的可怜非常多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有些已经不在了。
    
中国第一代的感应加热技术精英,健在的人年龄一般都在65-90岁左右,衷心祝他们健康长寿!

辽宁电子设备厂位于铁岭城区西南角,是五十年代国家组织一批大中专高材生和很多精英人士,在原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第一家感应设备生产厂,厂区宽约300400米,长近千米,住宅区更大;员工最多时超过1500人,部门非常齐全、非常规范,整个项目、整个工厂最开始都是原苏联援建的,包括最开始时的所有产品图纸和关键元件都是苏联的,当年中苏矛盾激化,苏联专家撤走时,据说很多厂房当时都没有完工,后来由我们慢慢完成。那座老办公楼的一端雕刻着1958几个红色大字,始终特别醒目,因而这个建造时间也被很多人记住了。

    2010年底因为开发,辽宁电子设备厂厂区被夷为平地,永远消失了。存在的只有记忆了......

    最开始从苏联引进的主要是60KW100KW的高频设备,主要用于工件淬火、焊钢管和钢铁熔炼,苏联的设备外观设计,占地面积非常大,我还有全俄文的全套说明书和图纸,设备用于淬火的比较多,熔炼的主要由60KW高频设备配50KG熔炼炉去熔化钢铁,手摇倾倒式的,随着发展用于焊管的高频设备也越来越多。

那时候整流用的主要元件叫闸流管如今早已被淘汰,闸流管国产后由各个灯泡厂生产,高频的高压整流变压器装在一个铁笼子里面,旁边有七个闸流管安插在闸流管灯丝变压器上面;当时高频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如今也正开始逐步被淘汰,当然了,那时候我们的收音机也是电子管的,这类东西有个特点,就是通电之后,要等十几分钟预热才可以开始工作,否则不但不正常,而且还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闸流管和电子管气温太低不行,温度太高也可能出问题,我们的设备出厂调试,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冬天要把铁笼子用多个棉被捂起来保温。温度过低通电就会不正常,而且很多时候会发出;的巨响,这时就只能等一会儿,等温度上来了,再给电;而新的电子管首次使用需要先通电预热半小时以上,所以每当调试,我们把设备刚通电之后,都要喝水吸烟聊天一会等待。而电子管高频设备,因为有最高10000V以上的高电压,一旦有问题,就会发出;暴响,多数问题会出在各种位置的电容上,经常会有陶瓷电容被高压放电击的粉碎而四处飞溅。

    辽宁电子设备厂的工程师后来设计出新的高频设备机壳外观,如今所有公司生产的电子管高频机壳外观几乎还是那个样子,经中国工程师(猜想应该有钟瑞章、夏越良等人)改造的设备更稳定、效率更高、占地也大大减少,那时期不允许技术保密,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派人到辽宁电子设备厂学习并免费领取全部图纸,2010年在广东偶遇南方电炉厂70高龄的罗老先生还说:当年我曾经到你们厂学习做高频啊,国内新建了几十家高频设备厂,因为技术力量薄弱,到八十年代仅剩下天津、无锡、株洲、保定、本溪等几家高频设备厂勉强生存,而这些厂主要做60KW100KW的高频设备,辽宁电子设备厂后来开发出来200KW400KW600KW的更大功率设备,其它厂或者不会做或者做不好,技术力量的巨大差距,造成在九十年代以前辽宁电子设备厂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始终高于80%......

    也是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期间,国家组织可控硅中频炉研制攻关,据说是浙大的汪院士首先研制成功,而后在1971年左右辽宁电子设备厂与国内的几个工厂几乎同时开始生产中频炉,最开始只有100KW/150KG的,最开始生产中频炉的工厂我只确定有辽宁电子设备厂和浙大,其他可能还有本溪、沈阳、湘潭、上海等地的各一个工厂,最开始的中频设备有十几块电路板,主要元件都是三极管和二极管,这种分立件电路板直到九十年代才被完全淘汰,应用历史近30年。我修过十几个工厂生产的分立件电路板中频设备,发现各个厂的电路板图基本一样,布局非常相似,甚至有很多部分完全一样,这说明当初的研制过程中,各个厂肯定是充分沟通的,在那个不允许保密的年代,这个解释是合理的。

    辽宁电子设备厂的技术人才,高手如林,直到最后也没有确定公认的高频技术最强的是哪一个人或者哪几个人,而中频炉方面最权威的专家是曹维弟,据曹老回忆:中频炉研制过程很艰苦也很有戏剧性,厂里为研制,指派了十余个工程师成立攻关小组,这其中也指定了哪些人是主设计,而曹老最开始只排名在前五名以外,几乎是助手地位。研制过程非常艰苦,那时候的人,也非常能吃苦,大家没日没夜的在研究,工作,因为研制时间长,过程中开始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退出攻关小组,通电试验过程烧坏了大量可控硅等元件,那时东北随处都有用藤条编制的农村装东西用的土篮子,烧坏的可控硅等元件,就用土篮子一蓝一蓝的抬走,最后遇到一个问题,给电就烧可控硅,该检查的地方都检查了,很多天过去了,大家一筹莫展,毫无办法可以想了,后来实在没有可以弄的地方了,大家决定先撤兵,休息几天考虑出思路再来搞,又过了多日,大家天天探究还是没有结果,一天晚上,已经睡下的曹老突然坐起来大喊:我有办法了!那时大家都住在厂里,一听都很兴奋,跟着曹老来到研制现场,一阵紧张的工作后,期盼已久的中频叫声终于想起,辽宁电子设备厂的第一台中频熔炼炉诞生了!这是1971年。

    之后,领导决定以后由曹老为中频设备的主设计。

曹老后来说:那么多高手搞那么多天,电路上肯定不会有问题了,从其它方面开始想,我只是把一条电线换个更粗些的,就成功了!

第一台中频炉卖到辽宁的辽中县,曹老亲自去调试,比较顺利,曹老印象最深的是那时人们还没有电炉概念,炉内高温而炉外低温都感觉很神奇,在炼钢过程中有老者直接去摸感应圈,吓得曹老赶紧停机。

我第一次外出调试是1985年去康平县,二套150KG中频电炉,那时候经济不发达,在那个贫困小县城来了这么二套设备就是很大的事情了,调试完成,专门去内蒙买了四只羊杀了庆祝,县长亲自参加,各级领导轮流来给我敬酒表示感谢,这种热情没有思想准备,十几轮敬酒干杯下来,就把我喝回宿舍睡觉去了,那是我喝过最美味的羊汤。

    从那以后,中频炉产量也越来越大,难忘的是1992年,当时辽宁电子设备厂的高频设备已经供不应求,二个销售员找到厂长,要求加大产量生产中频炉,当时还看不出市场有那么大的需求,厂长还犹豫不定,二个销售员说愿立军令状,就这样,辽宁电子设备厂历史最大的一个生产计划50中频炉开始排产,生产计划下达不久,来求购中频炉的客户越来越多,当时我是这批中频炉的厂内主调试,当第一台中频炉调试后检查合格时,我一回头,身后提货的已经是人山人海,最早的客户已经交齐全款,人已经住在厂里二个月等提货了。

    这供不应求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94年初。

    马来 206.JPG

上一篇:中频熔炼炉故障实例7

下一篇:中频炉及其主要用途是什么?